國內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的發展歷程
纖維素醚使用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初,有關于它的第一次報道出現在1905年,我們經常提到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的制作工藝的最初形態。直到1927年羥丙基甲基纖維素成功問世,當時最為著名的化學公司(Dow Chem)。之后于1948年在美國羥丙基甲基纖維素大規模生產。
羥丙基甲基纖維的生產工藝有兩大類:
一是氣相法,以木漿粕為原料(生產高黏度產品時采用棉漿粕),堿化和醚化在同一反應設備中進行,主反應為臥式反應釜,內部有專為纖維素醚生產設計的中心橫向攪拌軸和側面旋轉式飛刀,可獲得很好的混合效果。反應完成后,多余的氯甲烷和副產的二甲醚以氣態的形式進入是回收系統,分別回收重復利用,精制純化處理在連續的旋轉壓濾機中進行。但是該工藝也存在著一些問題,例如技術含量高,需要的人員要求就高,同時全線只要有一處出現問題很可能就會引起全線的停產。
二液相法以精制棉為原料,使用精制棉堿化,醚化使用二元混合有機溶劑,在立式或窩式反應器中進行反應。精制純化處理采用間斷式工藝,即在反應器中脫除有機溶劑,然后通過洗滌器和離心機經過若干次洗滌和脫水來純化粗產品。同樣也存在它的缺點例如反應器通常不能太大(15m3以下),精制純化粗產品需要設備多,操作繁雜,勞動強度大。
國內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一般都是采用液相法,同時隨著該產業的不斷發展,技術不斷的開發大型釜的液漿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。
上一篇: 棉花價格的跳躍對化纖工業帶來的影響
下一篇: 國內外導電涂料PK